
人物小传
属于特殊年代的“老三届”(北航附中高中67届),做过农民(山西夏县知青)、士兵、工人。曾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深圳大学。曾任中国铁路文工团话 剧团创作员,开实验戏剧之先河,与北京人艺合作(《绝对信号》),获1982年北京市话剧创作一等奖、第二届《十月》文学奖。1985年在深圳大学创办大众传播专业,任电教中心主任。90年代后研究区域经济、地缘政治,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作品有《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担任执行主编、主要 作者,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澳门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担任执行主编、
第一作者,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第一作者,商务印书馆,2007年)、《追求文脉追求和谐》(担任执行主编、主要作者,商务印书馆,2008年)、《谷牧画传》(人民出版社,2014年)、《夏都知 青》(担任执行主编、主要作者,东方出版社,2018年)、电视专题片《德国工业旅游》(担任第一撰稿人和第一编导,CCTV10播出,曾获深圳大学创新奖)。2008年从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退休。2015年创办深圳市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任理事长。
2023年1月8 日,《创新报告》编委会派员专门采访刘会远老师。以下是采访实录(根据录音整理)。
一、创办大众传播专业的一些背景
编委会(以下简称编):刘老师好!
刘会远(以下简称刘):你好!
编:这本书是我们为纪念建校40周年而编的。大众传播1985级第一届黄海碧的文章投得比较早,得到了编委们一致的好评。也曾向您约稿,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被罗征启老师称为“深大名片”的大众传播专业创办初期的往事……
刘:我觉得在全校范围内,横向的各个学院和系、纵向的历届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黄海碧同学的文章写得很好,已基本反映了当初的情况。如果从参与创办大众传播专业的老师中选一个的话,我觉得熊源伟老师最有代表性。在深大有二十年,前十年搞大众传播,后十年创办了师范学院艺术系并担任系主任。他的文章应该有一半谈大众传播。当然,也包括了我俩和黄海碧、苏江南、王峰、魏娅南、李娜(以上五名同学都曾是专业话剧演员)等同学创办的粤海门实验剧社。熊老师的文章另一半会谈艺术系。
编:谢谢您的推荐,熊老师也欣然应允。可惜,元月3号他突发疾病被夺去了生命。
刘:这事太突然了!大概一个月前,我的儿媳妇英格玛(吉祥三宝中的女儿),把她在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读书时的老师李雅菂请到家里来。谈起音乐剧这个新的专业,我问音乐剧这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是谁呀。李老师回答:是熊源伟老师,他 的《等到天黑——纽约观剧90天》给人启发最大……我当时感到很震惊。熊老师 是“文革”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高才生,在江西的地方戏剧团里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到中央戏剧学院读了三年导演师资班,还是尖子。当时的导演系系主任、后来成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徐晓钟老师非常重视他,认为他融合了表演学与导演学、中央戏剧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多方面的优势。我知道,凭他深厚的功底,退休后不会闲着,会有不少剧团请他去拍戏。没想到的是,他又做了重要的开拓性工作,成为音乐剧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编:我也读过熊老师写的《何妨“六经注我”,安得“我注六经”——中国音乐剧创作之我见》,他不同意坊间的一种说法:认为音乐剧是“歌、舞、表演”的综合,和戏曲的“唱念做打”(舞)如出一辙,戏曲就是音乐剧……
刘:熊老师对音乐剧有全面的论述,就您刚才提出的这一点,他指出了音乐剧区别于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时尚性。
编:确实,如熊老师所说的,音乐剧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它是顺应欧美现代民众的审美需求产生发展的。
刘:除了我刚才谈到的熊老师在表演学、导演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之外,他在深大工作期间还兼任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与香港和国外的戏剧界有密切的交流。这更加开阔了他的视野。
编:戏剧也是一种传播媒介,熊老师在主持大众传播专业时,也会从传播学中汲取营养。
刘:是的。比如请警察大学一位教授来讲“动作语言学”,我和熊老师听完他的全部课程,很受启发。
编:我一下子明白了,虽然中戏徐晓钟院长对熊老师早就评价挺高的,但熊老师最主要的作品和学术成果的发表却是在深大期间。
刘: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编:让我来说吧,熊老师身上体现了表演学、导演学、传播学的融会贯通,也体现了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深圳大学三所名校的优势。
刘:听英格玛的老师谈起熊老师对音乐剧的贡献后,我立刻向熊老师索要他的大作。收到《等到天黑——纽约观剧90天》和《弘一法师——从传记体文献剧到多媒体音乐剧》这两本书是12月18 日,离元月3 日他去世仅隔半个月。其间我们有密切的语音通话,没感到他身体有问题。
编:我们希望熊老师的夫人李莎老师或儿子熊早导演在整理熊老师遗物时能发现他给我们准备的稿件。但从您推荐熊老师到他答应,也不过十几天时间,应该没
来得及写。所以请刘老师多谈谈自己的研究。
刘:林培汉同学理解我要平衡的考虑,他提出我可以谈谈考察黄河明清故道和退休后创办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对沿边地区展开的“战略援教”工作。
编:林培汉是我们这本书的总策划,也是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的秘书长。听了他的介绍,我们也觉得您在这两方面有独特的创新之处,难能可贵。不过,我们依然希望您还是能先谈一下大众传播专业创办的过程。
刘:黄海碧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因为他文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是学生自发的行为,所以肯定比我说得更生动。海碧提到过的,我都没有必要再重复。
编:请您把一些关键性的内容说出来,这很重要。
刘:海碧的文章充分展示了深大开放、多元的氛围。
编:正是这种氛围吸引了您和熊老师从北京过来。
刘:是的。
编: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轰动一时,被研究戏剧史的学者称为开了实验戏剧之先河。您是这出戏的编剧之一。
刘:熊老师在中戏导演的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品《奥尔菲》,是现代派作品首次在中国上演。我们之所以南下,正是受到了深圳特别是深圳大学开放、多元氛围的吸引。
编:听说传播学院保存着您当年写给中文系负责人乐黛云的报告。
刘:乐先生以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身份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她的视野开阔。
编:我非常清楚这段历史,而且对乐先生充满了敬意!
刘:有了开放多元的氛围,一些事不由校领导谋划和亲自部署指挥,却能由一些历史的偶然性促成,特别是深圳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开办大众传播和招收公共关系专业学生的高校。
编:现在很多大学都有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在中国可是历史悠久。
刘:上海某大学的新闻系有90多年的历史。《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前辈曾是这个系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从美国学成归来的传播学学者投奔该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后该校迅速开展了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本来在全国是领先的,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理由,这所大学并没有成立学科和专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实质上,把中国内地大学第一个建立传播学的桂冠让出来了。
编:所以你们非常方便地请来该校的陈韵昭老师来讲课。
刘:是的,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的课是由陈老师和他的学生李晓路上的。当我提出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张黎主任为我们设计一个教学大纲时,这位女学者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在高校开展传播学教育就靠你们牵头了!她和所带的明安香等几位研究生很快为我们制定了教学大纲。陈韵昭老师和他的研究生祝建华也参与了这个大纲的制定。后来我们一直严格执行这个教学大纲,每一门课都是请我们当时能请到的最好的老师来讲。
编:有比较才能更显出深圳大学开放、包容校风的可贵。而且,从黄海碧的文章可以看出,我们大众传播专业第一届学生非常优秀。
刘:当年小平同志主持百万大裁军,部队的许多文工团都被取消了。我们要开展校园戏剧,便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比如:黄海碧来自南海舰队文工团,是话剧编、导、演的全才,李红是昆明军区歌舞团台柱子(有第二杨丽萍之称,孔雀舞 跳得非常好)、吴韧是部队文工团弹琵琶的……我们拍起戏来可以采用不同的艺术语汇。地方上的剧团没有让学员与大专院校的学历挂钩,像王峰(中铁话剧团)、魏娅南(陕西省人艺)都是高中毕业以后在团里读了三年,已经出师了,实际达到了大专水平,却没有文凭。当时有一个挺轰动的事,广州团市委组织了中国的第一次“青春美”评选。评委会向我们系推荐了男子第一名和女子第二、四名,以及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被认为很有潜力的参选者。我们为深圳电视台免费培养五名电视主持人和编辑,他们又自费来了五个人……
编:有这么好的生源,确实很难得。
刘:得益于罗老师制定的宽进严出的政策。
编:可不可以这样说,这些都得益于深圳大学开放、多元的氛围,同时你们的努力也是体现深大开放、包容的重要表现,因而被罗老师称为深大的名片。
刘:谢谢您的总结和鼓励。黄海碧留学归来后在郑州工作,协助我联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后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及相关摄像师,组织了黄河明清故道考察队,在整个考察活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黄河明清故道的考察研究
编:前不久,由您主编,也担任主要作者的《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出第二版了,影响比较大。
刘:1996年,我们争取到正大集团20万元的赞助,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深圳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联合组成了黄河明清故道考察队,考察了黄河明清故道。经两年研究,汇集三个单位及沿黄水利工作者研究成果的《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一书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这次出第二版可以说是响应习近平同志2019年9月18 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的重要讲话。
刘: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发表后,在沿黄各省市形成了黄河热。
编:官方媒体称为“黄河大合唱”。
刘:是的,就免不了有蹭热度,甚至滥竽充数的。
编:负责任的学者应该认真考察、深入研究。
刘:这个时候,《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的价值被凸显了出来,出版社就找到我谈第二版的事。本来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孙东坡教授的意见,因这本书具有“文献性”,就不修订了。我们联系故道沿线的作者又沿故道走了走,发现20多年来,特别是小浪底水库运营以来的一些变化是不能回避的。所以决定在第二版增加了几篇新的文章。
编:第二版用当时深大的校长谢维信给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的信作为代序,并附了宋院长的批复,效果很好!
刘:我们1996年考察,1998年出第一版,那段时间也正好是国内各大媒体隆重纪念“人民治黄”50周年。
编:这里要向读者交代一下,“人民治黄”的历史为什么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6年开始算。
刘:1938年花园口决堤虽然对阻滞日军进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给黄泛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胜利后,在黄泛区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加上一些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呼吁,民国政府于1946年2月成立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准备堵复工作。而且,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为此提供了援助。
编:但国民党包藏了祸心,企图第二次“以水代兵”。
刘:是的,由于黄河(花园口决堤前的)故道区域有三分之二都在共产党控制下的冀鲁豫边区内,抗战时期已有大量老百姓在滩区甚至旧河道中耕种和居住,解

放区不但要承担修复河道、河堤等大量工程,还要安置大量移民。而且黄河归故后就会分割解放区,形成对国民党有利的态势。
编:解放区当时成立“山东省河务局”(被视为现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前身),面对复杂的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刘:是的,“人民治黄”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算。“人民治黄5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编:实际上我们一般(特别是联系到历史时期)谈治理黄河,应该是包含了黄河的所有故道。
刘:谢校长给宋院长的信谈到了1998年由中科院和中工院163位院士联名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当然是针对黄河断流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公式化、套话宣传的不满。黄河是世界上第一大多泥沙河流,正因为泥沙沉积,而使下游成为地上河。河床和河堤抬高到一定程度,决堤改道是必然的。
编:是的,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没有决过堤,但河床和河堤还是在不断加高,这就潜藏了更大的危险。所以,院士们呼吁必须为黄河准备一条新的河道。
刘:谢校长指出,科学家应该考虑的是自然规律,可是在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地区,哪里找得到地方,又哪有那么多资金为黄河准备新的河道呢?
编:《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这本书的意义就在这儿,指出了黄河明清故道的价值。
刘:它包含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自明朝潘季驯至清朝靳辅、陈潢一脉相承的“束水攻沙”的治河经验上,二是700年的黄河明清故道仍有利用价值。
编:我们先谈谈第一方面吧。
刘:打开《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这本书的第6页,我们考察的总结报告中介绍了“束水攻沙”的治黄传统。靳辅、陈潢都明白,对于黄河这样一个著名的多
泥沙河流来说,要“筑堤束水”,利用一个窄深河槽,使水流比较急,才能带走较多泥沙。“筑堤束水”的堤就是缕堤。大洪水来的时候,肯定要漫过缕堤啦。这不要紧,古人用了一种节省工程量的很聪明的办法,把远处的一些丘陵或高地连接起来,建起了遥堤(在黄河故道山东段就是太行堤)。
编: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些大型工程机械,所以尽量依靠地势,把高的地方连起来修建遥堤。这也是黄河为什么有宽阔滩地的原因。
刘:有宽阔的滩地不怕,平常反正是种地嘛。起码麦收以前,洪水不会到来。遥堤与缕堤之间的滩地上,又建有横向的格堤。行洪期间,洪水越过了缕堤,表面上看,河面宽阔,浩浩荡荡。其实,洪水的主流依然在窄深河槽内,而遥堤和缕堤之间的格堤,起到了保护遥堤、减缓流速及促淤的作用。
编:也就是行洪期间,依然“束水攻沙”。而辽阔的滩地由于格堤的作用,使淤积抬高的速度高过窄深河槽。
刘:是的,即使地上河不断抬高,也包括辽阔滩地的整体抬高。
编:电视剧《天下长河》也有这方面的情节,减水坝的作用是分泄异常洪水。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当长江、淮河等河流出现异常洪峰威胁城市的时候,会临时炸开大坝,让洪水进入且已事先进行了疏散的滞洪区。
刘:减水坝的存在,使行洪变得可控。
编:历史上堵决口除了用石头外,也会用很多树枝、树干等物质。
刘:在经常决口的大堤外侧,要打下牢固基础,会用石块砌起长城一般坚固的月堤。
编:这就多了一道防线。可是为什么要搞成半圆形……
刘:为决堤的堤坝堵口时,水的流速是非常快的。但因为有月堤的存在,险工一旦决口,洪水注满月堤围住的“湖”,就不再快速流了。
编:两侧的水面等高,就相对方便地把险工的决堤处堵上。
刘:这样,依然是两道防线。王开荣绘制的河防体系图一目了然地标识出各类堤坝的功能。
编:所以,前人治黄的经验和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
刘:现在的黄河上游和中游建有一系列的水坝。
编:也就是说治理黄河有了一些新的手段,也不一定要机械地照搬历史经验。
刘:现在,在洪水季节到来前,小浪底水库及其上游的一些水库会提前一两个月放水,为滞洪留出库容。
编:这一两个月的放水被称为“调水调沙”。
刘:实际也是继承了潘季驯、靳辅、陈潢“束水攻沙”的传统。水库精确稳定地放水,就使河水在河槽中保持了一定的流速,便于携带更多的泥沙入海。
编:小浪底大坝放水,可以比较精确、稳定。
刘:由于小浪底水库的死库容可以容纳大量泥沙,现在小浪底放出来的水比较清,这样就能卷起窄深河槽中以前淤积的泥沙。
编:因此,必须维护现有堤坝的安全。
刘:况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下面穿越黄河的,济南等城市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也建有过河隧道。
编:如果“调水调沙”不被控制,会威胁到这些穿黄工程。
刘:针对这种新出现的问题,我们第二版又增加了几篇文章,就谈到黄河明清故道仍有利用价值。
编:对,你们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我觉得解决凌汛问题简单可行。
刘:黄河历史是东行入黄海的,1855年铜瓦厢决堤后,向北夺大清河入了渤海。
编:当时清政府应对着国内外的危机,没有力量堵这个口,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说自己是大清国,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是天意。
刘:刚才介绍过了,黄河明清故道有完整的河防体系,如果清政府堵上铜瓦厢的决口,黄河是可以继续走故道东行入黄海的。但当时清政府内政外交都焦头烂额,黄河北流新河道的河防工程都上得仓促,两岸都不愿意多出让自己土地……
编:所以,北流进山东后的河道比较窄。
刘:这样,当山陕峡谷的黄河解冻以后,流凌流经河南还是比较温暖的地区,经铜瓦厢折向北时,一旦北方吹来寒流,流凌会重新冻结,形成冰坝,造成凌汛。一大危害是冲毁桥梁,再就是形成溃决。第一版我们就有文章提出,让黄河明清故道向东分洪,东边不会封冻……
编:既然黄河明清故道可以利用,那么现在的“调水调沙”也可以利用故道啦。
刘:是的,现在黄河入渤海,每年都淤出大片土地。但渤海完全是中国的内海,新增加的土地是以牺牲内海的各种功能为代价的。
编:我明白,之所以不讲牺牲内海的面积而说功能,是因为现黄河口的突出部分在渤海南部形成了左旋环流。这对华北、东北的气候可能有影响。而且,黄海的淤浅影响了环渤海的港口群。
刘:我们第一版时就收录了黄委会滕国柱先生的文章《治黄规划需要长远考虑——现黄河入海流路与黄河明清故道入海流路的比较研究》。我的文章也呼应该观点,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让黄河经明清故道入黄海的益处。
编:也就是让黄河的泥沙尽量多入黄海。
刘:对。利用故道“调水调沙”时,可以在兰考等地修沉沙池,沉淀泥沙后,把部分较清的水放回现黄河下游河道。
编:您考虑得很周到。
刘:我们说“调水调沙”实质上是继承了“束水攻沙”。还要提到“蓄清刷黄”这个重要经验。
编:就是通过抬高洪泽湖水位,利用淮河的清水协助黄河清沙。
刘:既解决了淮河水的出路问题,也提高了黄河的输沙能力。
编:这应该也是明清黄河的河道能维持700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黄河就不具备“蓄清刷黄”的条件。
刘:可以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来的长江水。
编:这比洪泽湖蓄的淮河水水量差远了。
刘:而且还要看天气,夏天华北下大雨,就暂时不需要“南水北调”的水了。这时的南来之水可以放入黄河或明清故道。
编:您提出尽量利用黄河明清故道把泥沙输向黄海,为消化泥沙又规划了一系列很有创意的建议,我觉得很有价值。黄河流域要高质量发展,必定无法回避黄河带来的泥沙问题。
刘:黄河带来的泥沙其实也是宝贵的资源,特别在面临海平面上升等新状况出现的时候。
编:我觉得你们是在大河上下的历史纵深中营造了一个创新的支点,极具战略价值。
刘:因为黄河下游摆动的幅度北至海河,南达长江,“依托黄河中下游及明清故道开发黄淮海海(‘黄淮海海’指黄河、淮河、海河和黄河故道入海口附近的海域)现代水利大系统”,对让黄河水(经历代黄河故道)能够流到的广阔地域都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编:我觉得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除非国家有大的投入,引进高质量的项目,否则就必须立足本地的资源。有个词“兴利除害”是永远适用的。只有尽量减少黄河的害,尽量利用黄河的利(包括过去被视为的不利因素,包括有害的泥沙、地上悬河),才有可能高质量发展了。
刘: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转而研究区域经济的。
编:区域经济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地理学界称为经济地理。
刘:正是凭着《黄河明清故道考察研究》这本书,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吴传钧院士推荐我成为地理学会的理事,不久又当选常务理事(直至退休)。在地理学界,我又介入了地缘政治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对沿边境跨境民族的“战略援教”
编:我想,您退休后成立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开展“战略援教”工作,一定与您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学术背景有关。
刘:是的。慈善事业一般都面向老、少、边、穷地区。我们基金会的“战略援教”重点是处于战略位置的边疆跨境民族的基础教育。
编:占了一个“边”(边疆地区)、一个“少”(少数民族)。
刘:2015年,我们考察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发

现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国通往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从这里通过,我们的工程兵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硬是从喀喇昆仑山开出公路。红其拉甫口岸海拔约4700米;中国通往塔吉克斯坦的卡拉苏口岸也在塔县;中国通往阿富汗的瓦罕走廊也在这里。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
编:瓦罕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安世高的东来和唐僧的西去都是走的这条通道。
刘:是的,玄奘是经瓦罕走廊到现在的阿富汗,再向南折向印度。
编:有人探讨过,玄奘为什么绕着走,因为这是当时比较成熟、安全的一条路线,而且沿途多佛教国家。
刘:塔吉克族在中国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大约5万人,主要集中在塔县。可是,相邻的塔吉克斯坦近千万人口中8成多是塔吉克族人。居住在东部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的塔吉克族,与我国的塔吉克族连方言都是一致的。还有,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是塔吉克族,第三大民族哈扎拉是蒙古人后裔,都使用了塔吉克人的语言——也是伊朗和塔吉克斯坦通用的达里语。
编:看来阿富汗这个国家主要的民族都是跨境民族了,其主体民族普什图族生活在南部,对面的巴基斯坦普什图族人口比阿富汗还多出一倍。
刘:所以,阿富汗的官方语言有两个,一个是第一大民族普什图族的普什图语,再一个就是第二大、第三大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北部)所使用的达里语。2015年九藤文化教育基金会与塔县教育局草签了合作意向书后,我们又联手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委托山东文登师范学校从2016年8月开始为塔县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目前,第一届新疆班已于2019年6月毕业后返乡,成为幼儿教育的骨干。
编:2021年年底,深圳电视台以“深圳模式”的精准扶贫为题,报道了这批学生在塔县发挥的作用。
刘:深圳对口援建塔县,建了不少幼儿园,但严重缺乏师资。不得不动员援疆的女干部改行,但她们不擅长唱歌跳舞做手工等工作。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回来就应了这个急。
编:所以深圳电视台才说是“精准扶贫”。
刘:中央台和山东、新疆的地方台以及网络上都有不少报道。第一届24名毕业的同学全员返乡。经过三年的实践,已经有11名同学担任了幼儿园园长的职务。2021年,在塔县举办的幼儿园教师技能大比武中,所有项目的第一名都是该校第一届新疆班毕业生,还有不少第二名、第三名。
编:可以说你们培养的学生一举改变了塔县幼儿教育落后的面貌。
刘:我们支持文登师范办新疆班的成果,引起了教育部和新疆、山东的高度重视,已纳入教育部内地新疆班招生计划。目前,文师还有2020级、2021级、2022级新疆班共94名学生,这三届已经是在全新疆招生了。学生以维吾尔族为主,还有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的学生。
编:可以说,你们“战略援教”的近期目标已经实现。
刘:而且为远期目标储备了人才。“战略援教”的远期目标是为“一带一路”等目标服务。
编:中国是在联合国承担维和任务最多的国家。
刘: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维和部队或警察带着我们培养的塔吉克族教师过去,教他们难民营的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学文化,将起到比硬性维和更大的作用。
编:阿富汗教育专家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时间的战争已经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系统,年轻一代无法学习知识,极易受极端思想蛊惑。所以,中国的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教的经验应该在阿富汗推广。
刘:我们目前的“战略援教”,还只是在普及文化的层次上。
编:刘老师,您20世纪80年代创办深大大众传播专业,90年代延续到本世纪初搞黄河明清故道等区域地理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退休后在地缘政治研究的基础上,又推进慈善事业的“战略援教”模式。每一步都是创新性的、有战略意义的大动作。
刘:过誉了,我们只是出点主意,做点探路的工作。深圳电视台肯定我们是“精准扶贫”,应该说是为政府的“精准扶贫”做了些辅助性工作。不过说到创新,2021年深圳市社会组织评级中,参加评审的专家们认同“战略援教”,给予其“创新”项目唯一的“满分”。

编:这正与我们《创新报告》一书的主题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