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基座
深大—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介绍:
教育部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20年底联合发起“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旨在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与人才生态。作为全国首批72所合作高校之一,深圳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20年签署了《深圳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合作协议》。期间,我校致力开展智能基座基地建设,建立以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为技术底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为新计算产业链输送高质量人才,打造国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基地运营期间,学校教务部积极协同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资产实验设备部等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建设,组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4个学院落实相关安排。通过教学改革及课程优化,建立以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为技术底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为新计算产业链输送高质量人才,打造国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在课程建设方面,三年共完成了18门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授课,合计1062课时。每期授课学生达697人次。针对教师团队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优化重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条件展开落实,并培育出24名智能基座先锋教师。此外,根据协议要求,基地每年评选5名年度优秀合作教师及30名优秀学生。
基地建设期间针对教学改革及课程优化,建立以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为技术底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为鲲鹏、昇腾及华为云产业链输送高质量人才。智能基座基地整体合作18门课程全部开设,口碑良好.这些课程合理分配学时学分,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目前已选出《模式识别》及《系统识别》2门课程作为校级金课立项建设;同时,学校已申报3个“智能基座”优秀课件。其中,冯禹洪老师申报的《系统编程》教学课件荣获《操作系统》组优秀课件;高灿老师申报的《人工智能导论》教学课件荣获《人工智能导论》组优秀课件。基座通过有机融合鲲鹏、昇腾及华为云等技术的课程开发、教师团队的培养等形式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显著。
华为“智能基座”深大社团介绍:
华为“智能基座”深大社团成立于2020年12月,旨在加快新工科建设,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
社团主要面向“智能基座”合作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招新,社团三年共计561名成员加入,累计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31项省级奖项,38项校级奖项。华为“智能基座”深大社团定期举办HC华为全连接大会深大分会、华为智能基座鲲鹏昇腾校园行等一些列活动,累计6000人次参加。
“智能基座”亮点活动:
1. 高层对标交流会:
2022年5月26日上午,深圳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项目对标交流会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元楼举行,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联合工作组副组长、华为副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出席会议。张晓红主持会议。双方通过更为紧密、深入的合作,构筑起了更为科学、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了产业与人才生态的协同发展。
2. 数智人才峰会:
2023年9月20-22日,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23)。大会期间,以“校企协同,共建数智人才新生态”为主题的数智人才峰会成功召开,来自教育部、教指委、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教育组织,以及国内70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的人才新生态,深圳大学作为“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项目”72所合作高校之一受邀参加本次会议
华为“智能基座“合作育人成果:
2022年5约21-22日,在第八届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普朗克计划”总决赛中,由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梁正平副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李燊钿、彭坤、陈晓瑜组成的“我们啥也不会队”荣获全球总决赛冠军!本次所获20万奖金,为我校在校学生在学科类比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金记录!作为业内首屈一指的软件编程竞赛平台,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是华为公司面向全球在校大学生举办的大型软件编程竞赛,覆盖了国内外超过1000所高校,吸引了超10万大学生参与,其中超2000名软件精英通过大赛加入华为。
双创赛事:
2024年5月24日 第八届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创新赛在深圳举行,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所院校、17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16个国家的27支参赛队伍齐聚华为总部基地现场角逐,进行了一场全球大学生的高水准ICT技术与创意比拼。由我校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张博老师指导,华为智能基座社团同学刘茂竹、张诺、单智融组成的“SZU好家伙”队在今年3月的华为ICT大赛中国区创新赛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本次全球总决赛创新赛道中脱颖⽽出,最终荣获第八届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创新赛一等奖。
此外,“智能基座“深大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华为ITC全球总决赛创新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60余项。
华为“智能基座“2.0建设:
一、启动背景和总体目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精神,加强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深圳大学将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于2024年持续推动深圳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合作.。“智能基座2.0”将继续支持高校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对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国产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与人才生态。同时提出2.0高校建设:
1:内容升级,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教融合”;
2:范围延伸,通过3-5年的时间,将“智能基座”的成果延伸至1000所本科高职院校。
2:通过产业扩展,新增通信、鸿蒙和工业软件等技术领域,纳入“智能基座”建设范围。
目前已初步征集9个学院,60门课程。覆盖鲲鹏、昇腾、华为云、鸿蒙HarmonyOS等多个技术方向,持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优化教学实践条件。开展教师赋能计划。此外,双方将继续通过活动互动的方式,建立华为技术生态链资源,助力高校与企业对接,助推学生实习、就业,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二、主要建设任务与工作重点
1.内容升级与课程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华为在鲲鹏、昇腾、华为云及鸿蒙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计划融入60余门课程,其中包括55门正式合作课程和11门“智能基座”金课(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各学院实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多领域技术拓展:新增通信、工业软件等方向,将智能基座成果在未来3-5年内延伸至1000所本科及高职院校,形成广泛的技术应用推广。
2.教师赋能与教学资源建设
教师培训与团队建设:组织至少55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及项目培训,搭建3-5人小型教学团队,通过经验分享、专题讲座、实战演练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
教学资源共享:鼓励教师编写与更新课程大纲、教材、课件和实验案例,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同时,积极申报“金课”建设项目,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3.优化实践条件与创新平台搭建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华为云、昇腾、鲲鹏及鸿蒙等平台,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打造校内外统一的实验和开发环境;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华为实习、就业及各类产业实践项目。
产学研协同互动:通过举办“智能基座高校行”、“全联接大会”、“开发者峰会”等活动,促进学生、教师与企业间的深度互动,搭建华为技术生态链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4.社团运营与人才培养机制
智能基座社团建设:依托已有的“智能基座”深大社团,持续开展技术沙龙、实践活动及大赛指导,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如《全联接大会》、《昇腾校园行》等活动,吸引200余名学生参与。
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校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师进修、工作量及职称认定等优惠政策,形成长效化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三、项目推进与预期成效
短期内(1年内):
完成55门合作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开设;组织教师参加至少70场次的智能基座培训;建设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大部分课程提供实验及项目实践支持。
中期规划(3-5年):
通过产业扩展,将华为智能基座成果延伸至全国约1000所院校,形成覆盖通信、工业软件等多领域的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网络;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管理和评价机制。
长远目标:
打造具有深圳大学特色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生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中国数字经济和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智能基座2.0”以产教融合、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为核心理念,依托华为领先的技术平台与深圳大学深厚的教学科研基础,既为高校课程体系升级提供技术保障,也为企业储备和培养高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课程内容的全面升级、教师能力的持续提升、实践平台的优化以及产业对接的深入推进,项目将为新工科建设注入新活力,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融合,共同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