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品牌活动 创新小传 正文

梁 群

1986级中文系深圳大学行政管理人员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5-15

人物小传

梁群,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1990年毕业于深圳大学中文系并留校工作。梁群业余热爱运动,2000年开始学习登山,当年登上青海玉珠峰(6178米)。2003年,参加中国登山队为了纪念人类攀登珠峰50周年而组织的珠峰登山活动,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巅峰,成为第一个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内地汉族女性。至2010年6月,成功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

光阴似箭。转眼,深圳大学就到了建校40周年。若以人而论,孔夫子称40岁是不惑之年。高校的生存和成长当然和人有很大的差别,大学的生命力是不会枯竭的,她历久弥新。大学本质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她能够永续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有明确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换句话说,对大学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一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是由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的师生共同创造和践行的,它不仅影响整个学校,也深刻影响每一个校友,而这种影响,并不囿于校园,而是整个人生。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附丽于每一个老师、学生、校友身上,体现于一个个故事之中。大学不能没有故事,不能没有代表性人物。20年前,一位深圳大学自己培养的年轻老师攀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登顶珠峰的中国内地汉族女性。她叫梁群。她的故事,生动地阐释出什么是深大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

一、深大校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峰

2003年5月21 日,中午。南海之滨,深圳湾畔,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深圳大学笼罩着一种不同以往的氛围。图书馆大厅、办公楼二楼会议室,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教师和学生。他们的目光都盯着电视屏幕。是什么吸引着深大师生的目光,牵动着他们的心情?原来,中央电视台正播放特别节目,现场直播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的过程,正在登峰的勇士中有两位深大的教工——李伟文和梁群夫妇。

中午12点,梁群已登上8700米的高度。身穿红色登山服的她慢慢向世界之巅移动,步伐艰辛而坚定,深大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有人喊出:顶住!你是我们的骄傲!更多的人在心里默默为她加把劲,祝福她能够成功登顶。时任深大校长谢维信对现场采访的《光明日报》记者易运文说:“如果梁群登顶成功,这将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汉族女性成功登上珠峰。她不仅是深圳大学的骄傲,也是深圳人的骄傲,是中国女性的骄傲!”

当14点45分梁群成功登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三极”的消息传来时,整个校园立即沸腾起来。很快,校园里祝贺梁群攀登珠峰成功的大标语贴了出来,彩色气球飘了起来,每一个深大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和自豪。

这是为了纪念人类攀登珠峰50周年,中国登山协会、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和搜狐公司共同举办的“2003中国搜狐珠穆朗玛登山队攀登珠峰行动”,全国各大传媒都十分关注,中央电视台派出精锐部队加入登山队,推出“2003,站在第三极”大型直播节目,并首次对攀登珠峰进行全程直播。作为合作单位,“搜狐网”也即时发布登山队的动态信息。

引人注目的是,这支队伍的攀登队员全部是业余登山运动员,其中有5个人来自深圳,他们是王石、梁群、李伟文、张梁和周行康。梁群是唯一的女性,而她和李伟文是一对夫妇,都是深圳大学的青年教师。

他们将从中国一侧(北坡)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3月21—22 日,为了更好适应高原海拔,陈骏池、刘福勇、梁群先行入藏,攀登了拉萨附近的启孜峰(6206米,成功登顶)。

3月29日,珠峰登山队其余队员陆续抵达西藏拉萨,准备营地建设和高山适应训练。

4月5日,中国登山队正式进驻海拔5150米的珠峰大本营,开始进行多次往返拉练和适应性行走。

4月11日,7名登山队员出发,两个小时后抵达5500米的B1营地。

4月13日,队员们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拉练。

5月4日,队员们从前进营地撤回到大本营。入住珠峰谷底的扎西宗珠峰宾馆。

5月11日,在简短而隆重的出发仪式之后,全体队员从大本营向顶峰进发,攀登进入倒计时阶段。当天下午到达6000米的C2营地。第二天中午,顺利抵达6500米的前进营地。

5月13日,根据最新天气预报,反复调整行程计划和分组名单。

5月14日,A组队员刘福勇、陈骏池、梁群在尼玛校长的带领下,开始向顶峰冲击。当晚,夜宿7028米营地的队员遭遇大风吹袭,梁群的帐篷被吹倒,不得已转移到其他队员的帐篷内,所有队员半夜起来加固帐篷,与狂风搏斗。第二天早晨发现,梁群的帐篷已被撕裂,里面压着的一袋煤气罐(30多罐)被风刮得无影无踪。

5月15日,A组队员撤回到6500米前进营地。

5月18日傍晚,调整后的A组队员陈骏池、李伟文、梁群再次从6500米前进营地出发,夜宿7028米营地。

5月19日上午,7028米营地一片阳光明媚。7点30分左右,三名队员在尼玛校长的带领下向7790米进发。尼玛校长心情很好,他说:“这种天气对登山来说是一等天气,非常难得。”

临近中午时,下了一场美丽的“太阳雪”,风力不大。下午2点,队伍穿越了7750米的一个风口。梁群一直走在队伍的第二名位置上,李伟文紧随其后。

下午4点左右,A组全部队员顺利到达7790米,状况良好。他们在这里搭起4顶帐篷,休息一个晚上准备向8300米冲击。他们开始用氧,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不错。

经过一夜的休整,5月20 日上午11点30分,队员们戴上雪镜和氧气面罩,在尼玛校长的带领下向8300米海拔的突击营地进发。

下午5点50分左右,A组队员到达珠峰海拔8300米的C6营地。这是登山者能够休息调整的最后一个营地。

5月21日0点30分,珠峰大本营和前进营地同时向突击营地发出呼叫信息,唤醒了准备冲顶的勇士们。3点3分,中国登山队第一突击队(即A组)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恶劣天气下正式启程,向世界第一高峰挺进。与此同时,珠峰大本营举行了“煨桑”仪式。煨桑是藏族一种神圣的祈愿礼俗,先将柏树枝放置于“桑炉”内点燃,然后撒上多种香料制成的“甘露桑束熏香”,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焚起的霭霭烟雾升向雪山蓝天,向天地诸神致敬,祈祷神明降福。

6点50分,中国登山队第一突击队的队员陆续到达第一台阶。

珠峰的“台阶”是指攀爬路线上挡在路上的巨大岩壁。北坡攀登珠峰有三道岩壁,被称为三级台阶。北坡攀登路线比南坡难度大,主要就是因为在8600米以上路段有这三级台阶。第一台阶离突击营地不远,位于海拔8600米附近,位于珠峰黄色岩石飘带的顶部,由突兀的几块巨大的岩石组成。必须依靠岩石的缝隙作为支撑,使用上升器、冰爪向上攀登。著名的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至8700米之间的岩石峭壁上,其中一段近乎直立的8米左右的峭壁立在通往山顶的唯一线路上。这是通往珠峰顶峰的必由之路,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整个第二台阶分三段。前两段是陡峭的岩壁,需用上升器拽着路绳、穿着冰爪、踩着岩石缝向上爬。绕过一块直立的大石头之后,就是最险峻的一段了,架设一节6米高的金属梯子。它是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架设的,被世界登山界亲切地称为“中国梯”。第三台阶是珠峰北坡三级台阶里海拔最高的一级台阶,位于珠峰海拔约8720米附近,是一处由几块突兀的巨大岩石组成的峭壁。岩石之间的缝隙形成了规则不一的凹槽,攀登的线路就选择在岩石缝的凹槽部位。从岩石悬崖凹槽的顶部下到悬崖的底部,高差9米左右。相对而言,第三台阶是三级台阶中难度最小的。

8点50分左右,梁群他们到达第二台阶前。尼玛队长通过手机,与大本营的本次行动总指挥王勇峰取得联络。尼玛队长说,队伍正向第二台阶前进,但此时第二台阶风雪很大,能见度很低。队伍艰难地前进,逐步抵近第二台阶海拔8680米处的“中国梯”。虽然金属梯子只有11级台阶,但在如此高寒缺氧的高海拔地方,每一个攀登者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作“举步维艰”,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迈出。土生土长的西藏登山学校小伙子旺堆、普布顿珠和小普布,也是一步三喘,十几分钟都登不上6米高的金属梯子。

攀登队伍被险峻的第二台阶堵成了一条长龙,移动极为缓慢。

12时40分,大部分队员通过珠峰第二台阶。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位藏族高山摄影师扎西次仁和阿旺罗布,之后是陈骏池、梁群、尼玛等人。行动总指挥王勇峰预测A组队员可以在50分钟后登顶。

李伟文登上第二台阶时,已到这次冲顶要求折返的时间13点了。他与王勇峰总指挥商量后决定,让李伟文停止登顶,先行下撤。尽管与爱妻携手登上世界之巅是李伟文的最大愿望,但绝对服从命令是对一名登山队员最基本的要求。李伟文纵有千般不舍万般遗憾,也只能服从命令。他此前登山达到的最高高度是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哪怕不能登顶,8700米对他来说也是个新的纪录。正如王勇峰队长

所说:“对于李伟文来讲,每向上走一步,都是他新的高度。”

13点40分,高山摄影师扎西次仁和阿旺罗布率先登顶。紧接着,尼玛队长、旺堆、大小普布也相继登顶。14时45分,陈骏池登上顶峰。14时53分,梁群终于站立在8848.13米的地球之巅!此刻,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高高飘起,迎风招展!

接着,梁群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面深圳大学的校旗。红色的校旗在珠峰上与五彩的经幡辉映着,特别艳丽。

梁群,这位身材略显瘦小的35岁深大女老师,站在地球的第三极,世界的最高峰。深大为之骄傲,深圳为之骄傲,全中国的女性都为之骄傲!

二、山就在那里,喜欢登山就去吧!

梁群登上珠峰,在峰顶逗留的时间不长,因为下撤的道路还很漫长、艰辛。为了确保安全,指挥部要求他们在下午3点全部下撤。

此前,从8700米下撤的李伟文,在一名夏尔巴协作的陪同下已经安全回到8300米的突击营地。

第二天,中国登山队的第二突击队(B组)的刘建和王石也成功登顶,其中有深圳的王石。

此次纪念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的“2003攀登珠峰行动”,包括中国搜狐登山队和中韩联合登山队,一共有14名中国队员成功登顶珠峰,中央电视台也首次在世界最高峰成功传送电视画面,完成全程直播。

人们为什么要登山?攀登珠穆朗玛峰又有什么意义?梁群是如何爱上登山并能够一举登上世界最高峰的?

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中,早就有了登 山的需要和技能。但是登山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到了18世纪后半叶才起源于欧洲。一般认为,1786年8月8 日学者M.G.帕卡尔和水晶石匠人J.巴尔玛首次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即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是现代登山运动的肇始,所以后来登山运动也被称为“阿尔卑斯运动”。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登山装备的改进,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人类开始向高峰群聚的亚洲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进军。首先向珠穆朗玛峰挑战的是英国登山队。他们从1921年至1938年沿中国一侧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七次攀登,未果。最后改走尼泊尔一侧,并于1953年5月29 日登顶成功。20世纪50年代,人类登 山探险运动出现热潮。相继有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国、波兰等国的登山队或运动员登上了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12座。

中国的高山资源丰富,高原常住人口众多,发展登山探险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顶级高峰都位于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登山运动不断发展。以1960年和1975年两次从中国一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开创了人类从北侧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纪录,中国登山运动跨进了世界登山运动的先进行列。至今,中国登山家们已先后成功地登上了地球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七大洲的最高峰。

珠峰所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地质活动依然活跃,因此珠峰的高度在不断变化之中。我国多次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科学测量,1975年测得海拔8848.13米,2005年测得海拔8844.43米。2020年我国对珠峰又作精确测量。2020年12月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时任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8.86米。

珠穆朗玛峰以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各国登山者心目中的“圣殿”。早在19世纪初,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1953年,才由新西兰人爱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创下人类首登成功的纪录。

我国登山队员首登珠峰是在1960年。当年的登峰,带有浓烈的政治意义,事关领土和国家尊严。因为人类成功首登珠峰其中一人是尼泊尔向导丹增,且是由尼泊尔方向的珠峰南坡登上的,所以在中尼划定边界的谈判中,尼泊尔以珠峰北坡没

有中国人登上为由,不同意将珠峰定为两国边界。他们扬言:尼泊尔人首登了珠峰,所以珠峰不属于中国,因为从中国一侧是不可能登顶成功的!

中国人就不信这个邪!一定要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样,登顶珠峰就成了一个带着国家荣耀的使命,举全国之力,组建登山队。最终在1960年的3月,完成了所有筹备计划,214个人向珠峰进发。这在1960年,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观念、技术、装备等都处于摸索阶段,难度非常大,攀登珠峰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队员们为了国家荣誉,为了国土主权而寸步不让。

1960年5月25 日凌晨4点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将五星红旗稳稳地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这次攀登,是在新中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严峻外交形势下一次特殊的国家任务。登顶勇士贡布回忆说:“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我们。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登上去。”“核心是想到了党的指示和六亿人民的希望。所以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

翌年,中国与尼泊尔以珠峰为轴心的喜马拉雅边境线协议正式划定。以珠峰山脊为界,南侧属尼泊尔,北侧属中国。

梁群、李伟文勇攀珠峰,梁群成功登顶,在深圳大学引起极大的轰动。在为他们欢呼庆祝,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绝大多数人深感意外。许多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事,都想不到这两位身材中等偏瘦的广东人,平时都是埋头干活,不显山不露水的,怎么会去攀登珠峰,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

李伟文、梁群伉俪都是深圳大学1990届本科毕业生,李伟文主修土木工程学,梁群主修中文。留校后李伟文是土木工程系的政治辅导员,梁群则在党委宣传部工作。他们俩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踏实、谦和、低调。有人这样评价梁群:她是一个很细心、很有女人味的人,说话轻声慢语。多年来,同事们从来没有见过梁群发脾气。无论多繁琐的工作,她总会一丝不苟地逐件完成。“她是个柔美的女子。”跟她说话的人,总会觉得如沐春风,再心急火燎或满腔怒火的人都会很快平静下来。

他俩业余时间都热爱运动,喜欢长跑、打球,都是羽毛球好手,是学校教工羽毛球队的主力。但他们是什么时候爱上登山运动的?又如何决定携手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这些就鲜为人知了。

其实,李伟文、梁群从2000年开始接触登山运动的,大多数是利用学校寒暑 假和其他假期去的。没有告诉别人,回来也不声张,因此只有极少数最要好的同事、朋友才略知一二,估计全校知道他们参加高山攀登的也不超过5人。至于如何跋山涉水、攀冰卧雪,如何征服一座座险峰,他们绝口不提,别人无从得知。这次梁群成功登上世界之巅,人们才知道他们自2000年以来,已经登上五六座雪山,参加过多次攀冰训练和冰雪救援活动:

2000年10月,青海,玉珠峰(6178米)-南坡路线,登顶

2001年2月,北京,国家登山队攀冰训练

2001年5月,青海,玉珠峰北坡(6178米),登至5900米

2001年8月,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登顶

2001年10月,四川,四姑娘山大峰(5025米),登顶

2002年2月,北京,国家登山队攀冰训练

2002年5月,四川,大雪塘峰,高山救援

2003年春节,四川,四姑娘山双桥沟,攀冰

2003年3月,西藏,启孜峰(6206米),登顶

据相关记录,2001年8月,李伟文、梁群伉俪登顶慕士塔格峰成功,是广东省登山界当时的最高纪录,梁群更创造了汉族女性的最高登山纪录。即使在整个中国登山界,包括国际专业登山队在内,夫妻俩同时登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极为罕见。李伟文、梁群夫妇虽然只有3年左右的登山经历,但他俩的体能、技术、意志、品格,也为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等专业登山家所认同和赞许。

可见,李伟文、梁群伉俪攀登珠峰绝不是一时冲动,也绝非一日之功。登山者征服一座高峰后,就会把目标定在下一座更高的高峰。而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每一个登山健将的最高愿望。为了攀登珠峰,李伟文、梁群夫妇做了充分准备,在学校工作之余,坚持长跑,并通过到周边低山负重训练,加强针对性体能锻炼。

为什么要登山?乔治·马洛里回答说是“因为山在那里”,而梁群登山仅仅因为喜欢。

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梁群和离顶峰只有100多米高差抱憾回撤的李伟文,都受了伤。冲顶当天,凌晨出发,天还下着雪,能见度很差,为了看清危险的路况,梁群没戴雪镜。等到天亮想把雪镜戴上时,发现戴了雪镜反而看不清路,已经得了雪盲症。冲顶全程要挂着路绳,戴着厚厚的羽绒手套难以操作,梁群脱掉手套操作过绳安全锁扣,结果冻伤比李伟文还严重。梁群双手小指与无名指有四度冻伤,呈紫黑色斑。李伟文伤在左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前两个关节冻伤。安全下撤第二天,两人连夜赶回拉萨医院做了应急处理,随后转到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雪盲症不是很严重,很快就恢复了,但手指脚趾的冻伤,虽经保守疗法有所改善,但终究梁群和李伟文没有保住7个受伤的手指末端,梁群左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李伟文左手的无名指、小指和右手小指头被截去了一节。对此,他俩表现得坦然又淡然。梁群说:“登珠峰哪能毫发无损,像这样算轻的了。”李伟文说:“我们第一次登这样的高峰,参加这么大型的活动,却只受了这么一点点伤,上天对我们应该是很仁慈的。很多登山者为了登山,把生命都留在山里,所以付出的代价不算什么。”以往梁群、李伟文他们去登山,都是利用假期悄悄行动,深圳大学领导和同事都不知道。但是攀登珠峰,需要集中训练和适应性攀登,前后需要3个月的时间,他们不得不向学校领导请假。在批准申请后,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姜忠、校长谢维信十分牵肠挂肚,每天都心急火燎地想知道他们的情况。特别是登山队进入珠峰大本营以后,他们更是期盼前方捷报传来。

很多没有登过山的圈外人对这样的极限运动很不理解,总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么艰苦,为什么还要登,这不是找罪受吗?梁群和李伟文对此如是说:经过山的磨砺,人会更加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难,变得更宽容和快乐。

对夫妻携手登珠峰,但李伟文却在8700米的高度因身体不适被要求下撤,结果功亏一篑,他们两人是怎么看的?李伟文说: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一般人来看,登山自然是以登顶为唯一目的的。在我们看来登顶不是唯一目标。我们之所以喜欢这项运动,并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我们登了多少座山,这些山有多高、多难。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人格得到提升。我觉得实现了这个目标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次登山创造了我自己的高度,从7546米到8750米,提高了1000多米;另外,我尝试了8000米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度,为我以后再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这两点只要有一点能实现就算是成功,何况两点都实现了。这次登山没有太多遗憾,还有很多值得我回忆的方面,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梁群则说:“其实我们在山下的时候,队长强调登山最重要的就是听从指挥。李伟文在8700米折返应该是实现了他自己的诺言。虽然没有登顶,但他到达的高度已经很骄人了。而且,山还在那里,有机会还可以再登,最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安全回来。”

三、深大精神最佳践行者

梁群成功登上珠峰的当天,时任校长谢维信接受记者采访,他说:“在这次中国业余登山队的9名队员中,深圳大学的老师就占了两名,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精神,即深大的‘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和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攀登珠峰是人类同自身的极限挑战,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步登上顶峰。”

是的,梁群、李伟文就是深圳大学“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精神的最佳践行者。

1986年秋天,梁群从粤北山区和平县,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同时,来自韶关的李伟文考入深圳大学土木工程系。那个时候,深圳大学刚刚成立3周年,这所诞生于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新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学分制、毕业生不包分配、推荐就业、勤工俭学、学生自律委员会、票选学生干部……校园里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同学们热情奔放、热血沸腾,各种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办公大楼一楼大厅西面墙上“脚踏实地”的硕大脚印和“自立自律自强”6个大字,却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潜入深大学生的心灵,也慢慢地成就他们的人格。

梁群,这个身材略显瘦小的客家姑娘是个沉静而勤奋的学生。《深圳特区报》编辑叶红梅在回忆同班同学梁群的时候是这样描绘她的形象的:梁群身上总有一股摸不透的潜力,时不时让熟悉她的人大吃一惊。首先让同学们吃惊的是她的运动天赋。长跑、足球都玩得很出色。让以文弱见称的中文系在校运会上的排名前进了好几级。长跑是她在中学就练开了的,到深大后又成了学校长跑队的主力。练长跑的艰苦,不是我们这些外人所能感受的。只是在大一的时候,有同学发现她悄悄抹泪,惊问何故,她也不说。还是她的室友告诉大家,梁群的脚趾得了严重的甲沟炎,脚指甲插入肉里,还要坚持长跑和踢足球,痛苦可想而知。而梁群的坚毅和耐受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李伟文的性格比较开朗、健谈,也是勤奋刻苦,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大学期间,他经常一早起来,或自己带着羽毛球网在教学楼边上一架,随便找个人就开始练起来;或把好友叫醒,和他打网球。担任班长的李伟文很有号召力,因为他爱好运动,所以班上登梧桐山、大南山,晚上熬夜看世界杯等活动,都由他来组织。

工作后的梁群、李伟文更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出色工作,低调做人。梁群在中文系读书时的老师、后在宣传部工作的吴俊忠教授说:梁群给我的印象始终是“一个朴实纯真的好姑娘,一个工作认真、默默奉献的好党员,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时尚青年”。李伟文是个工作狂,实验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两人结婚后,成了同事眼中的“神仙眷侣”: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平时的生活非常简单,小家庭没有锅碗瓢盆的热闹和烦恼,经常是拿着饭碗到学校食堂打饭吃。他们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体育运动和学习进修上。

1994年他们俩携手攻读同济大学MBA学位。2002年,梁群在深圳大学处级干部岗位公开竞聘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李伟文也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副教授。

梁群成功登上珠峰之后,一夜间成了大名人。贺电、贺信、嘉奖、荣誉纷至沓来。领导人胡锦涛、张万年等领导人给中国珠峰登山队发来贺电;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给深圳大学发来贺电,对梁群、李伟文表示祝贺;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致信深圳大学,向梁群、李伟文表示热烈祝贺,还亲切接见了他们。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深圳市委、市政府等机构也发来了贺电。国家体育总局除了发来贺电,还授予梁群“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授予李伟文“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共青团深圳市委授予梁群、李伟文“鹏城青年功勋奖章”;深圳市妇联授予梁群“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对于这些荣誉,梁群、李伟文都淡然处之。

吴俊忠教授专门写了《真我的风采——我心目中的业余登山爱好者梁群》一文。“她的惊人之举,使我们产生的就不仅仅是敬佩、赞叹和欣赏,更有一种让我们久久地思考和回味的思想精神内涵。”“梁群等人在21世纪初的登山壮举,不啻是一次生动的人生观教育。它形象地表明:登山虽然受体质所限,不带有普遍性,但敢于攀登的精神则可为世人所普遍学习和借鉴。人生的价值在于生动活泼的生活存在,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懈地奋斗和追求,活着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就要有个性有特色有格调有境界,就要展现真我的风采。或许,这就是梁群和她的山友们,以行动为我们展示的人生启迪。”

经济学家陶一桃教授在《生命是梦想的一架梯子——献给纤弱而刚毅的客家姑娘梁群》一文中说:“如果说登上珠峰是人类的骄傲,那么在珠穆朗玛峰上留下青春足迹的梁群,则是深大人、深圳人,乃至全国女性的骄傲。人可以由于思想的伟大而伟大,也可以由于平凡的毅力而伟大。梁群正是以平凡的毅力使平凡变伟大,使纤弱变得坚定,使梦想铸成现实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人有梦想才会有人生的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寻找到方向。梦想是一种激情,一种情操,更是一种境界。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会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不怕艰难险阻,甚至置生死于脑后。”“我认为,梁群就是一个有梦想,并勇敢地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的人。与其说登山是她的业余爱好,不如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与其说不断攀登更高的峰是她的竞技目标,不如说是她的人生目标和一个坚定而美丽的梦想。”陶教授用诗一样的语言演绎着梁群登珠峰壮举的意义:“人格和信仰是每天不断培养的结果。因此,人的日常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人格最好的显示器,也是一个人最终伟大、还是徘徊于普通的试金石。这些生活的方式包括奉献、努力、决心、毅力、训练、持之以恒和脚踏实地。”“生命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言放弃。没有梦想的生命是苍白的,没有奋斗的人生只是活着。因为,梦想使人生完善,梦想使人性坚毅,梦想使人格自信,梦想更使精神永恒。”

中国梦,青春梦。梁群就是用生命架起梦想梯子的深大人!

继登顶珠峰之后,梁群、李伟文又有了新的攀登目标——登上七大洲最高峰。2004年7月,梁群、李伟文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俄罗斯,5642米)2005年2月,梁群、李伟文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5895米)

2005年12月,梁群、李伟文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4897米),徒步到达南极点

2006年12月,梁群登顶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5030米)

2008年1月,梁群、李伟文登顶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64米)

2010年6月,梁群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6195米),完成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弹指间,20年过去了。梁群和李伟文依然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深大人。梁群转到学校督导办公室担任主任,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李伟文则修完香港科技大学博士课程,获得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同时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职务。业余,他们依然打球、长跑、爬山、潜水……

2022年7月2 日,履新不久的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当年毕业典礼上做了题为《时代呼唤血性》的致辞。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毕业生:在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却又面临艰难险阻之时,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锻造自己的意志和灵魂!在谈到什么是“血性”时,他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之一就是——深大的杰出校友梁群攀登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巅的汉族女性。她身上体现出了当代青年所应有的血性。

毛校长所说的血性,是个性上刚直不阿;是事业上用肩膀说话,面对艰难困苦舍我其谁;是气质上勇健刚毅;代表民族性和集体人格时,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尚武精神。血性是刚性,是韧性,是率性,是感性。和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代深大精神的“跃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中的名句,令人浮想联翩。登山者梁群的故事,必将永远在深大传颂。

办公地址: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南校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秋瑟二楼)

邮箱:cyxy@szu.edu.cn

办公电话:0755-26958848

深圳大学
创业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