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品牌活动 创新小传 正文

史光柱

1986级中文系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5-16

人物小传

史光柱,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会长,深圳大学中文系1986级学生。

1963年10月出生,1981年应征入伍。1984年4月,在收复老山战斗中,身负重伤,坚持指挥战斗,带领全排收复两个高地,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先后荣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

1984年8月开始自学写作。1986年9月,被深圳大学破格录取为中文系本科生。1990年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

1990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选为:全国自强模范、优秀作家、100位最有影响的人民英雄。2019年,被中央九部委评选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2021年7月1 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城楼,习总书记发表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近10万名各界人士和首都群众参加了庆典。看台上一个胸戴勋章、脸戴墨镜的老兵应邀出席,他的思绪随着总书记的讲话奔腾激荡,这位英雄便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歌曲《血染的风采》原型、《小草》演唱者史光柱。

他1963年10月出生,云南马龙人。可能因为生活在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从小便深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影响。生在大山的他没见过收音机和电视,只能听有见识的人讲英雄列传。

童年的史光柱认真地相信“多找猪草就有肉吃”“多采些蘑菇到集市变卖就有补丁布”,勤奋指引他走向通往山外的路。初中毕业,推着石磨在山村打转转的他萌生了“走出山地,到山外看看世界有多大”的念头。

1981年,他应征入伍,原想学点果木栽培技术回乡发家致富,不料火热的军营让他迷上了国防军事、枪械操作,很快他就成为神枪手、神炮手、枪械装卸能手。这时,他选择守护国门,选择了边防。改革开放需要企业商贸,也需要驰骋疆场。1984年4月28 日,他参加了收复云南边陲老山的战斗。

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需要时站得出来,关键时豁得出去”是他平时养成的习惯。那年他20岁,已是尖刀班班长,代理排长。他所在的2排主要任务是拿下57号高地,配合1排穿插迂回,直捣敌指挥部拿下50号高地。突然,一发炮弹将他掀起,钢盔飞了出去,肩部、腿部中弹,身体还悬在空中时,另一发炮弹爆炸,他头部、肩部负伤,身体砸到了石头上,造成脊椎3处断裂。不知过了多久,为他包扎的战友连连摇晃着史光柱:“排长,排长!”他从昏迷中被战友们唤醒,只觉得头重脚轻,伤口剧烈疼痛,双耳嗡嗡作响,什么也听不见……

史光柱想:全排等着他指挥,排长委托他的任务还没完成,不能倒下。他咬着牙站起身,立即组织第二次冲击。攻击50号高地半山腰的阵地时,他已被手榴弹炸伤。第四次冲击,左眼球被地雷炸出,右眼也被弹片击中,他将炸烂的眼球塞进眼眶,趴着指挥战斗,直至昏迷被战友冒死抢回。

三天后,史光柱醒来时已身在原昆明军区总医院。遍及全身的伤痛和无休止的手术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伴随着黑暗中的他。命运的剧本远比他想象中出人意料。两个多月后,当父亲看到失去双眼的儿子时,心脏病突发引起肾衰综合征,24天后便去世了,母亲禁不住双重打击,精神分裂,留下一个6岁的弟弟无人照顾……史光柱冷静下来,“生命不该这样收场,如果我就此了结,母亲咋办?我弟弟咋办?”“战斗何止在战场,我可以为国流血牺牲。为了母亲和弟弟,我为什么不能忍受痛苦的煎熬从头再来?”他开始学着生活自理,寻找谋生的办法。碰壁与生存同在,只要不轻言放弃,光着脚丫也能踩出一条路来。

自学中的史光柱

涅槃重生,用心灵北斗追寻光明

有最牛的梦想不如傻傻地坚持。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很多,时间是挤出来的,他就逼着自己学。1985年5月,史光柱在上海长征医院做眼底修复手术。推出手术室当晚,史光柱梦见自己重见光明,醒来后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他请护士把一首叫《我恋》的小诗记了下来。老排长张川在医院做假肢,见此情形向他伸出断了4根手指的手,表示祝贺。史光柱一把握空,又写下另一首诗——《手》。

20天后,两首诗分别在两份报刊刊登。那不是一行行诗句,而是冲破黑暗的一级级台阶,让他看到了希望。

1985年12月,史光柱随英模报告团在深圳大学演讲。报告尾声,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小诗《我是军人》。因为会场掌声经久不息,他又朗诵了自创的诗作《爱情的砝码》,场下瞬间又响起暴风骤雨般的掌声。现场的校领导当即决定破格录取史光柱为中文系本科学生。1986年9月,又一次巡回演讲结束后,史光柱收拾行装赶往深圳大学。

史光柱来到深大,住在蓬莱客舍,全班50多人。那是赋予他挑战而又让他津津乐道的一段时光。同学们都是统招的应届高中生,他只有初中文化,而且战场上双耳膜穿孔,有一边爆炸性耳聋。他尽量坐在第一排,将老师上课的内容录下来。

老师给正常学习能力的同学上课习惯了,很难改变教学方法。有的老师还能想起史光柱是盲人,提醒黑板上写的是什么;有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得又多又杂,转过身来反手指着黑板:“同学们,就是这个内容。”史光柱脑子一片空白,只能下课找同学们去补。让他感动的是,不管老师还是同学,只要自己求教,他们没有一个不倾力相助。

30多年过去了,到现在他还记得一大串名字,不是他记忆力有多好,而是记忆深刻。在深大的课堂他收获了信心,也收获了知识。

1990年,史光柱以全优的成绩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后来,史光柱常说:“深圳大学向我开了一扇窗,也成为我通往世界的一扇门。”

1994年12月,他的第四本诗集《眼睛》出版。随后,中国作协专门召开他的作品研讨会,首次提出“史光柱诗歌现象”的概念。到会的专家、学者和诗评家进行深入研讨,站在哲学高度分析作品的童真美、悲壮美、破碎美,从黑白对应、战争与和平的空间切割、诗意和逻辑悖论等特点切入,认为作品有划时代意义,超越和突破了枪杆诗的理念。从此,军事文学又多了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审美作品。

《诗刊》原常务副主编李小雨曾在《比光芒更明亮》中评价史光柱的诗是“鲜血和痛苦凝成的诗句,被战火灼烤,是献出生命和肉体的真实呐喊,是承担和命运”,同时,“坚持了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能够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怀着广阔的胸襟,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个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做精准表述,在诗意化的概括和提炼中,更具有现代精神”“闪着永远的、最明亮真挚的光芒”。

一如史光柱在《阵地》诗中的片段:“阴阳相克的两极/维纳斯与魔鬼的对弈/是死亡游戏/死亡来临的时候/红舌头一卷一缩,一缩一伸/……最耐不住寂寞的是枪口/最不安分的是心/最痛苦的是眼睁睁/无力救、也无法救/最浅的是伤口/最深的也是伤口/比伤口深的不是井/不是海,不是苍穹/而是血泊中回望的最后一眼”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概括!战友回望的“最后一眼”,是比大海和天空更深远的生死两相望,饱含濒临死亡前无法想象的最后的眷顾,融入了全部嘱托和未尽的情感。

著名诗歌评论家、北大教授谢冕曾说,史光柱的诗有情和义的融汇与升华,在《如果命运不安排你做花——读史光柱的〈寸爱〉》中这样写道:“情,是草根情、男儿情、天地情,有一点悲壮,但非常坚强。义,是军中义、壮士义、民族义,浩气凛然。诚和信、情和理在他的诗歌中交替、呼应。这就是他作品的意念,也是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性认识。把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和人生最深切的道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说理化无形,传情而逼真,这就是诗最高的境界。我们周围轻飘飘的东西很多,像《寸爱》这样读后给人启迪、令人震撼的沉甸甸的作品很少。诗歌的审美,他也有突出的贡献,比如悲壮与美、破碎与美、哲理与美都是他作品的特征和特点。”

当岁月如江河一般滔滔流过,史光柱的人生思考也上升到哲学的意义:“不要把自己当作金矿/幽寂地躲在深山/伫候勘探者的足音/金子固然能做成/宝光珠翠/可从来就是别人的饰物/还是做粒种子/哪里埋没/就在哪里倔强地站起/别有一番花果的甜美”(《还是做粒种子》)。他勇敢而且自信地唱道:“我没有失去眼睛/我没有失去眼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青春的脚步是不停的车轮/在生活的激流中/我双手牢牢擒住命运之神”(《我没有失去眼睛》)。

1997年,兰西拉光缆工程施工,他进藏深入生活。从藏北来到藏南,那里的边防哨所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万分感慨的他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不知道你可曾见过一群鹰对人的挑逗;可曾见过一大群鱼对你的亲热;可曾见过星光不是射出来的、洒出来的,而是飞溅出来的;可曾见过蓝瓦瓦的天像砂纸打磨过的那种光滑、细腻,无数金沙似的颗粒镶嵌其中,闪烁着光的波纹;可曾见过,养活的菜只是看,不是吃;可曾见过冬天烤火,面对火盆,产生幻觉,把烧红的铁皮误当鲜花伸手抚摸,被烫才知是幻觉……”

回到北京,他写下了28万字的《藏地魂天》。可以说它是游记,也可以说它是散文集。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故事一个标题,每个标题的背后都有生动的情节、真实的故事。有的纯朴自然、自由奔放,有的神秘莫测、妙趣横生,有的岁月流转、耐人寻味,有的高亢有力、荡气回肠。

文字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同频共振。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王宗仁曾说史光柱是自己一直崇敬的完美英雄,“他的散文里给读者暴闪的这些光亮四射的思想,是一种力量,光明的力量,向上的力量,是正能量!”在《失去了色彩,创造另一个精彩的世界——读史光柱散文》中,王宗仁这样写道:“我真切地被光柱散文的思想震撼力所折服,受到真诚的感动。他在散文中传递的这些光明有力的思想,绝非一般作者可以拥有……一个失去双眼的人,是看不见了,他把视 力的那部分功能转化、浓缩为深邃的思考。奇特的思想浓缩,特殊的生活——这是那场战争留给他的一块净土,他的作品正式从这里生根发芽,思想可以穿透一切!”

2009年9月,由中国散文学会、纪实文学联谊会和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华之魂”文学评选在北京揭晓,《藏地魂天》被评为特等奖。这不是他第一次获文学奖。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散文就获过奖项;他的诗集《寸爱》出版发行后被中国作协列入全国重点作品,提出史光柱诗文现象。

其间,曾有香港的大公司看好“史光柱”的品牌价值,高薪聘请他任职。在部队成长起来的史光柱服从部队命令,果断拒绝了公司邀请。

他捧着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开始了俯身为桥的生活,一边继续文学创作,一边按照部队安排全国巡讲。

信守天下,让爱留痕

他还在战场时,战友们便说:“活下来的人要为死去的战友尽孝,去看看父母。”那些英烈为亿万人的幸福安宁兑现了承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活着的人们应该铭记嘱托,不忘他们的父母妻儿。史光柱从走出战火之时就关心着这一特殊群体。他曾多次说:“缅怀英烈最好的方式除了继承先烈遗志,就是为他们的家属尽力去做些事。”从那时起,他就发动周围的亲友,向烈士家属和伤残人员捐钱捐物。

在史光柱创作的《春天,我的春天》荣获全国一等奖时,他因战残提前退休。整整两年,这个曾经拼杀疆场的勇士沉默不语,他抚摸着自家种的蔬菜和饲养的鸡群过着心情平静的生活。一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说到战伤老兵吴华的生活遭遇。吴华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兵,在战场上失去双腿,由于生活窘迫,妻子得了精神疾病无钱治疗。对于这个战友的生活状况史光柱以前关注过,多次动员身边人帮扶吴华家。这次吴华妻子重病,家庭再次陷入生活窘境。扶贫攻关应该包括他们,他放下电话来到广西和云贵。

史光柱筹款抢救老兵冯剑

2007年冬天,他回乡探望林传荣烈士和郭品华烈士的父母。当他走进四面透风的简陋老屋,触摸着潮湿艰涩的墙壁,感受着两位孤苦无依老人辛酸的眼泪,仿佛重锤唤醒他心底沉睡已久的声音:“史光柱,你活着为了什么?”

当年为了祖国,身体先后4次、8处重伤不下火线;现在侥幸生还,总该为那些英烈、烈属、战伤老兵做点什么。于是,他像在战场上一样,以一名战士的姿态重新站出来,冲到了公益事业最前线。

江西有位姓伍的伤残军人,部队转业后在某公司医务室卖药。由于胸部受过伤,每天盯着窗口卖药吃不消,被调到厂办工作。没想到公司新任领导上任不久,便安排自己的小舅子顶掉了他的工作。他不服,跟领导吵了起来,这下激怒了对方,被指着鼻子骂道:“像你这种废物,最好死在战场算了,我们厂被你拖累不起。”他写信向有关部门申诉求援,但发出的信件石沉大海。由于悲愤交加,他想用自杀的方式一了百了。就在他举瓶准备服毒时,突然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收到他的求援信,史光柱边回信安慰,边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努力,这位战残人员被安排了新的工作,补发了工资。他在信中动情地说:“为了这份难得的人间真情,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让别人瞧不起。”

武汉有位姓曾的朋友,患了类风湿性脊椎关节炎,站着躺不下去,躺下不借外力就无法站起,为了生存整天和街上的混混泡在一起,父亲见他屡教不改选择跳江 自尽。他从看守所出来后,发誓痛改前非以告亡灵。四下寻找工作,一找就是数月。就在他四处碰壁,想重新回到混混们当中时,听一个残疾朋友讲起史光柱的故事,几经辗转找到史光柱。在相处的半个月中,史光柱发现他对事物的理解力很敏锐,建议他学写作,并将他引荐给著名作家史铁生。回到武汉,他练习写作,几年后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的妹妹也因先天小儿麻痹症从未直立行走过,他想让妹妹站着生活,可手中积蓄不够,短短两周他发出了240多封求助信。3个多月过去,寄出去的信杳无音信。当收到史光柱寄去的500元钱时,他捧着汇款单失声痛哭。后来,他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这钱很少,少得他对人间咬牙切齿;这钱也很多,多得 让他放弃邪念;这不是钱,而是他重新走向人生的阶梯……

为了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史光柱拿出自己积攒的几万元稿费和工资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他与他的爱心团队以助残、扶残、扶持英烈、关爱老兵和其他弱势群体为宗旨,加班加点地工作。在山东,他们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无人照管的孤坟迁入烈士陵园;在陕西、山西,他们与企业合作对接帮扶对象;在云贵川,他们启动一帮一对接服务;在广西、云南,他们组织人员送教、送技术下乡,让边远穷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对接发展项目。8年来,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免费就业培训、特困救助、特困老兵创业扶持,直接帮扶1.9万余人,帮扶形式也从单个社团变成联合红十字会、企业商会、学校机关等模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强化管理积极运作,仅他个人帮扶的弱势群体就有2000余人,志愿者高达14万人。

铸魂英雄后,传承有后人

身残志坚的史光柱用心铸魂育人,用情讴歌英雄,用爱投身公益事业,用拼搏与努力树立了新中国钢铁战士的光辉榜样。

2011年,他在多个场合呼吁我们要有自己的英雄。2017年,史光柱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提出一些建议:一、建立健全福利机制;二、理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制定包含英烈文化为内容的爱国主义保障法律;三、营造社会氛围,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利用车站、码头、公园等一切可利用的公共场合,拓展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宣传深度;四、铸魂育人,赓续红色基因。

他在未成年人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其励志和阳刚。全国中小学里用“史光柱”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和班级至少有400个,山东淄博三中和六中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的“骄娇”二气少了,自理能力强了;北京房山职业学院的学生牢记史光柱倡导的“成长也需要担当”,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多次完成资料印刷等重大任务。在家国情怀和向心力感召下,孩子们心有标杆,行有标尺。

2021年,云南曲靖地区富源县第七中学“战斗英雄史光柱班”里的51人全部考入重点高中。史光柱常说:“中华民族英雄辈出,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既是自己的英雄,也要争当国家的英雄。”心有未来,每个高点都是新的起点,史光柱正以昂扬的斗志塑造着新时代的经典与传奇。

办公地址: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南校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秋瑟二楼)

邮箱:cyxy@szu.edu.cn

办公电话:0755-26958848

深圳大学
创业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