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陈一丹是腾讯主要创始人,是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开创者,开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之先河。做企业,他和同伴共同创办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做慈善,他创设了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益平台,改变了传统公益模式,被誉为“互联网公益第一人”;办教育,他创立了“一丹奖”,前后捐资近百亿元,用于助学办学奖学。

光阴故事
深圳大学正门建有时光广场,四季常青的绿地中间耸立着一座大型日晷。花岗石基座,大理石盘面,青铜古篆字的十二时辰。日影流转,四时更替,日晷以磐石的沉默与坚韧,无声地谆告岁月流逝不舍昼夜而学海无涯。
和大学日晷遥相呼应,蛇口工业区入口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匾:“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现在看似朴素常识之语,当年却蕴藏着石破天惊的能量。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最流行的一个词叫“时不我待”。这种只争朝夕的时间观催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也感召着五湖四海的人奔赴深圳寻梦。
1983年,深圳大学在一片滩涂和荔枝林里破土而出,以传说中的“深圳速度”开始拔地而起、焕发新机。从筹办到招生只用半年时间,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陈一丹在6年之后入读深圳大学,从此与深圳大学结下不解之缘。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深圳、深圳大学、深大学子,精神同频共振,命运交织向前。
1981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次年,因父亲奉命支援特区建设,10岁的陈一丹随父母迁至深圳。
回忆对深圳的第一印象,陈一丹“感觉这个地方很农村,自己原来住的地方好歹还有七层高的楼”。然而很快,没喝过的可乐饮料和没见过的时髦衣服、没看过
的卡通片和港台片、大陆第一家麦当劳相继出现,这种蓬勃向上的气息,深深地冲击着少年陈一丹。
陈一丹不仅见证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化都市,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开拓者,一路披荆斩棘,见证中国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公益在20年间跃居世界前列。他感言道:“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深圳那样,变化如此之天翻地覆,如此之沧海桑田。”
荔园新声
1989年,深大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一到,陈一丹就约着几个同学骑自行车提前到学校一看究竟。盛夏的知了还在鸣叫,彼时科技楼还未兴建,硬件设施可谓清贫简陋,校园周边还可见到农田滩涂,点缀着工厂、民房,阳光在远处的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陈一丹高考时没有发挥好,一向拿手的语文考了低分,导致他没有被心仪的第一志愿录取。然而从提前探校这个细节却可看出陈一丹的某种精神特质,哪怕短暂遇到挫折、不如意,他依然积极乐观地用行动解决情绪上的失落,去开创新的道路。
进入大学后,陈一丹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搞社团活动、创办艺术节、迎接新生,各院系跑,忙得不亦乐乎。他当选化学系学生会主席,社团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后来又当选校学生委员会副主任,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当时的深大进行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改革,比如毕业生不包分配,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学校成立“学生智囊团”,直接参与学校高层决策;革新勤工俭学制度,腾出学校众多后勤岗位给学生做兼职,聘请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创办实验银行、实验印刷厂、实验邮局机构等,给教育实践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众多的机会。
毕业典礼上,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慷慨陈词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深圳大学 35 周年校庆时,陈一丹受邀返回母校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录制。再次登上母校的舞台,他深情地回忆起那段时光在人生中留下的印迹,立在校门口的脚踏实地雕塑和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一直伴随至今,成为我的人生财富”。
创业维艰
1993 年,深大建校十周年。陈一丹毕业了,进入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为一名公务员。而他的同学马化腾去了一家寻呼机公司,张志东、许晨晔继续读研。
1998 年,正如外界所熟知的那样,深大这四位毕业生和另一位同事共同创立了腾讯公司,从华强北赛格科技园的一间办公室起步,打造了日后中国互联网的楷模。
公司创立的世纪之交,中国互联网刚起步,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而陈一丹和同学们敏锐而果敢地看到了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水大鱼大,未来可期。陈一丹毅然从机关辞职。
腾讯成立初期,虽然 QQ 产品大受欢迎,但公司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只得一路摸索一路前行。2000 年互联网寒冬,最困难时公司连买服务器的钱也缺乏,陈一丹在内部分享会上坦陈:“我们快发不出工资了,但员工薪水不能减,我们几个创始人决定先砍自己的薪资,每个人只领 2000 元月薪,熬过难关。”
在专业分工上,几位创始人发挥特长,各尽所能。创业伊始,陈一丹担任公司首席行政官,负责行政、法律、人力资源、公益慈善,兼顾申报知识产权及维护政府关系,诸多要事一把抓,亲手打造了腾讯的管理体系和员工福利制度。
创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有时会连续几天几夜开会,忙的时候每天需要回复几百封邮件。”“在战略发展上思考很费精力。”对于这些压力,陈一丹总是很容易释怀,他常言苦是苦,但乐在其中。
1999 年 10 月 5 日,第一届高交会揭开序幕。腾讯也租到一个展台。为吸引参观者,陈一丹找人烧制了 1000 个企鹅形象的陶瓷储钱罐,没想到大受欢迎。本来是免费送,后面卖都有人抢着要。大家熟悉的 QQ 形象就是在那届高交会上萌生、定型的。

腾讯五位创始人合影(左一为陈一丹)
或许是萌萌的吉祥物带来的好运,刚成立一年的腾讯最终在这次高交会上拿到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与盈科数码共同投资的 220 万美元,从此一路高速成长。高交会成为腾讯发展史上的福地。这段趣史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公益之道
陈一丹祖籍广东潮阳(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出生于惠州,成长于深圳。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救贫济困、修桥造路、兴办义学,凝聚社会力量做慈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从潮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
早在2002年,在当时资金状况还不充裕的情况下,陈一丹想方设法筹措了一批旧电脑捐送到广东省清新县贫困山区。企业成长起来后,陈一丹做公益的念头越发强烈。公益如何探索?亲力亲为做公益,好是好,终究受益面有限,用自身优势——互联网技术能力去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则大有可为。他提出,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公益行业本身也面临不少瓶颈与沉疴,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公益事业融合起来,就是有效突破。
2004年,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在腾讯上市的两个星期前,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非公募基金会正式登上中国公益舞台,打开了民间资本进入公益行业的闸口。陈一丹立即着手准备,积极申请,于2007年6月注册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成立的第一家公益慈善基金会。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腾讯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紧急撤销网站首页商业广告,推出QQ祈福版,让网络成为一个祝福、寻人、募款的大平台,利用网络影响力和互动能力,开展立体救灾活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迅速启动紧急救援机制,中国互联网公益元年由此开启。之后,腾讯公益从未缺席过。
陈一丹带领腾讯公益开创互联网公益时代颠覆传统的筹款模式,开拓公益行业的生态建设,从公益 2.0 到理性公益,不断推动理念和实践的创新,让腾讯公益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益平台,提供一份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陈一丹对此始终有冷静的思考,他强调和推动健康的公益生态,希望把公益做成一个捐赠人与受助人互助的、可持续的模式。

2015年首届99公益日启动仪式
陈一丹最看重人的力量,这也是腾讯做公益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要让公益成为未来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育为本
经过数年准备,做好人才梯队制度化建设之后的 2013 年,陈一丹交棒了。他正式卸任腾讯管理岗位,将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公益等慈善事业。腾讯同事对陈一丹的决定虽有不舍,但更多是祝福和支持,老同学们明了他的志向所在:对公益和教育十分执着。
教育是很慢的事业,但陈一丹也很快蹚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他以“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举资 20 亿元创办武汉学院,开启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公益大学的先河;参与创办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以“公立非公办”方式,探索深圳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体制创新的新模式;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推广最好的教育理念,捐资 25 亿港元设立了堪称教育界诺贝尔奖的“一丹奖”。

武汉学院毕业典礼抛帽仪式

陈一丹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

一丹奖成立典礼
陈一丹对教育的情有独钟既源于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源于他对教育的深刻洞察。在他看来,只有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唯有专注于开创前沿的教育思想才能透视未来。
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办学到奖学,陈一丹不遗余力。2012 年捐资 1500 万元建成田心中学慈英楼,使当地恢复高中教育,2018 年捐资 1 亿元支持创办西湖大学,2019 年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发展……并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合作,捐资设立“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奖励一线教师的教学成就。
教育事业是陈一丹毕生志业所在。
反哺殷殷
作为深圳大学毕业生,陈一丹始终心怀反哺母校的初心,长期关注和支持深圳大学的发展。2008 年,母校建校 25 周年,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向深圳大学捐赠

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一丹图书馆揭牌开馆
1000 万元;2013 年,母校建校 30 周年,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向深大捐赠 3000 万元,用于奖教奖学、创新创业和师生关爱工作。2018年,母校建校35周年,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捐赠 3.5 亿元,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大学人才基金。
陈一丹曾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作喻,表示深圳大学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每次返校如回家,每一次都能看到新的变化、新的气象,生发新的体悟。“我分享着母校发展的喜悦,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能有更多机会继续为校友服务,深感荣幸、责任重大”。
作为一个教育者,陈一丹显然有更深的考量。他几乎访遍世界一流名校,看到校友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校友是一所大学的延伸,捐赠的意义不仅仅是带来一笔资金的支持,更要用观念改变带来的推力,建构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和治理模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机制。
陈一丹正是这样做的,他不仅自己慷慨捐资,更在校友文化建设上贡献心力。2020年12月,深圳大学校友广场落成揭幕,陈一丹题名并出席致辞。他特地讲到,该项目是广大校友通过互联网平台,一分一毫、十块百块地进行捐赠,前后历时12年最终做成的。钱不在多,他看重的是众人拾柴、聚沙成塔的力量。当他深情地说“一分一毫皆校友,有始有终铸人文”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2020年深圳大学校友广场揭牌仪式
对于陈一丹而言,过往经历已经将点连成线,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公益与教育版图。过去只是序章,他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