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
周剑,1976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现任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深圳大学国际金融贸易系;1998年至2010年在深圳先打工后创业,创立了深圳市南杰星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回到家乡苏州吴江,创立迈为公司;2018年11月,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面向太阳能光伏、显示、半导体三大行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化高端装备。
1994年秋天,18岁的我来到深大国际金融贸易系报到,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这座城市。无论是全新的高校生活,还是这座移民城市独特的氛围,都给予我前所未有的体验:第一次看到行人步履匆匆,第一次感受深圳的繁华夜景,第一次发现沟通表达可以那么畅意直接。整个城市遍布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处处洋溢着缤纷的梦想,这让这座城市充满别样的生命力,感觉随时都可能有奇迹发生。而多年后 我才意识到,正是深圳的包容开放、高效创新和深大的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影响、培育了我敢想、敢做、敢拼的一面,给予我突破传统的勇气。
两次转型深大的四年求学经历,是愉快而难忘的,同学们的开朗友好、彼此的融洽合作,以及深大给予学子们的丰富生活和自由环境都令我印象深刻。转眼到毕业那年,父亲对我说:“你先闯闯看吧,不行的话,回家还有你一口饭吃。”踏进社会,独立了,生活从原来的衣食无忧变成了凡事都要依靠自己。曾经住过楼顶的铁皮屋,也住过四季不见阳光的城中村,吃遍路边摊,也花光了最后一块钱,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年轻真好啊,哪怕是挫折的经历都能一生受益。可光吃苦没有用,吃苦的人不计其数,而冲破困境,需要一颗充满激情的心、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一颗冷静思考的心。
从开始工作到创办迈为,我一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1999年到2002年一直从事电子行业(显微镜)设备销售,虽是初出茅庐的第一份工作,但产品应用广泛,横跨多个行业,帮助我接触该设备领域并形成认知。在27岁那年,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手机外壳贸易在半年内赚得200多万,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正是这次小小的成功,让我懂得一定要善于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勤于思索,积极行动。之后发现这项贸易业务并不具备长期优势,选择退出,把下游客户让渡给上游的供应商,转而从事电子行业设备代理,随后做进口设备替代,赚了几千万。2009年再次转向太阳能光伏生产设备。前后的两次转行,每次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但是不转更不行,受限于资金、能力和认知等因素,虽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但这样的业务是不具备高价值和可持续性特征的。如果满足现状,犹如温水煮青蛙,很难安然离场,更不能开辟出新航线。因此,我总是及早地从舒适区跳出,重寻目标。长时间思考后,我选定了转型的方向——光伏生产设备:一个对清洁能源发展极为重要且具有长远成长空间的领域。之所以选择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是因为它与电子设备领域相关性更强,尚未实现国产化,虽然技术壁垒很高,但发展潜力更大,是一个长期赛道。

2010年9月吴江迈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就这样,迈为的创建之路开始了。最初几年十分辛苦。放弃了从打工时就熟悉的客户,放弃了摸索10年的设备,放弃了熟悉的知识体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从头来过,就像一次完全的自我革新。翻开从光伏行业会议拿来的论文集的第一页,看着“禁带宽度”“隧穿”“钝化”这些词,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晦涩难懂,通过百度查询,发现解释的那些名词也不认识,那就再查、继续查。第一页整整用了3天才看明白,第二页看了1天,后来越来越快,3个多月读完了2本论文集。然后拜访光伏行业的同仁,用3个月完成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也认识了许多新伙伴。还有不少朋友劝我,丝印设备领域的竞争对手是应用材料,一个强大、几乎获得垄断地位的公司,还是不要“以卵击石”了吧。然而,对手的强大却激发了我挑战的勇气与决心,垄断意味着他们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也意味着高价和高傲。当时的光伏产业属于两头在外——设备在外、市场在外,而主产业——电池组件制造布局于国内,尽管外企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但也有难以弥补的劣势:研发离应用端太远,产品迭代速度慢,对客户需求的响应不积极。
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只要能突破核心技术,就有巨大的机会,关键要贴近客户,高效研发,高速迭代。长三角地区光伏产业聚集,江苏省有很大的区位优势,苏州更是装备制造业高地,具备产业集群效应优势。为了更快速地研发设备,更便捷地服务客户,我们把创业基地从深圳搬到了我的家乡苏州吴江,并且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自主创新
如果说研发是装备企业的核心,那么创新就是研发的核心。但是创新谈何容易,尤其丝网印刷线是太阳能电池设备里技术难度最高的一个,也是最后被国产化的,整条生产线由30多台设备组成,是一个由几十个图像识别摄像头、几百个伺服 电机、几千个传感器、几十万颗零件构成的高精度、高速度的现代技术的集合体。回顾迈为第一条丝网印刷电池生产线的诞生,我们既感艰辛,又觉自豪:我们没有走捷径,模仿强大对手的产品,而是自主研发——通过自身探索进行独立设计,创造自己的技术与产品,再横向对比,修正不足之处。而产品最宝贵的、我们创新的那些环节,形成我们独有的竞争优势。又由于地理位置上更贴近客户,我们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更快,研发效率也更高。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操作习惯,对设备、材料、工艺等进行微调,一次又一次对技术进行微创新。在时间的累积下,无数个微创新升级为综合性的创新,设备不断进行迭代,最终铸就了产品的强劲优势。自此,“自主创新”的理念也扎根在迈为的技术研发中。
2010年10月份拿到第一个正式设备合同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套25兆瓦的丝网印刷线的售价是1020万元。从2011年交付第一条生产线到2014年产品成熟期,我们一共交付了10条生产线,随着客户一次次地给予信任,我们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改进,用四年时间,终于实现了对进口设备技术水平的赶超。为了感谢客户给予我们的信任,我们为10条生产线客户提供了免费的改造和升级服务。2015年,随着光伏最严酷的寒冬过去,迈为的设备已经具备了进口替代的性能,我们的市占率从当时的10%上升至2019年的85%,至今保持着国内和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经过了无数次升级之后,单套丝网印刷线的产能已经达到500兆瓦——2010年的20倍,价格还是当初的1000多万元,我们一年的销售量达数百套,这就是光伏行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因为丝网印刷线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我还荣获了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对于一个从文科转向技术领域的人来说是最大的鼓励。

2021年11月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领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11月9 日,迈为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交易,这对于迈为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却不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我们面临了一个更重大、更艰难的课题——战略选择。2018年8月到2019年5月,在光伏电池装备领域猛然上市了四家公司,迈为的营收和市值均排名第二。上市前,这四家公司几乎都专注于太阳能电池的一部分设备,重叠率很低,生产丝网印刷线的只有我们一家。但是上市公司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扩张又是最简单的选择,我隐隐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果然,2019年12月初就收到一个极坏的消息,四家公司里的龙头开始研发丝网印刷线,因为他们的规模最大,设备种类最多,如果补齐丝网印刷线,他们就能向客户提供整厂交付。抉择的时刻到了,我们有几个选择:其一,研制当前主流设备,他们涉足我们的设备,我们也涉足他们的设备,这个选择的技术风险最小,但是战略风险最大,很容易让公司陷入存量博弈的泥潭。其二,研制下一代Topcon电池设备,这个选择的技术风险居中,战略风险也居中,毕竟对手更具优势。其三,研制HJT电池设备,这个选择的技术风险极其大,可谓九死一生:成功,我们将具备战略优势;失败,可能要离开这一行业,战略转移到平板或者半导体行业。
最后,我们以二次创业、重新出发的心态选择了HJT技术,做出决定的时间是2019年1月。HJT电池是一种源于日本三洋的电池技术,是很多光伏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和抗衰减性能都是最佳的,缺点是技术太难、设备不成熟、成本过高。三洋都做不下去,我们还要做吗?在三洋之后,也有很多设备公司迎难而上,包括日本、美国、欧洲的多家公司,也有两家国内公司,他们都已在这个技术上投入了近10年的时间。

2018年11月9日迈为股份在深交所上市

2022年9月HJT&叠层技术峰会 董事长周剑演讲
当时被券商行业分析师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您以前是做丝网印刷设备的,现在做HJT的真空镀膜设备,您的团队是从哪里来的?我知道他们希望的答案是美国 或欧洲的某某大厂出来的,可惜我们没有。2019年1月我们研发立项,整个团队不 舍昼夜地埋头苦干,同年4月出原理样机,5月获得客户试用订单,9月设备搬入客户端,11月初首片电池下线,效率竟只有19%,首片效率偏低实属正常,但是低到这个程度让整个团队都欲哭无泪,毕竟当时主流PERC技术的转化效率都已达到22.5%。没等到好消息的投资者把公司的市值砸了个稀烂。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大家继续没日没夜地做实验、分析原因、改进设备,到12月中旬问题基本解决了。之后每周提升1%的效率,到2020年1月中旬效率已经达到23.5%。2020年6月,电池效率达到24%,也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线250MW的HJT电池生产线。2020年下半年是丰收的时刻,我们一共获得了3个客户总计1.05GW的HJT电池整线订单,市占率超过了60%。
一项新技术成为主流哪里会一帆风顺?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总是那么地脆弱,面临诸如设备、材料、量产性、成本高等问题。于是,我们从2019年年中开始建立自己的电池实验室,又建立了组件技术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等一系列研发机构。我们应该是第一家做了那么多向下游延伸研发的设备公司,相信只有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价值,才能建立自己的优势和壁垒。有了这些内部研发机构,我们就可以打通下游的技术阻塞环节,设备不行,我们就自己开发设备或邀请有优势的同行联合开发;材料不行,我们推动材料商开发材料,主动承担部分费用以加快研发;量产性不够,我们跟客户一起改善设备、改进工艺,不断修改,不断进步,每年推出一代新设备;成本太高,我们跟客户一起想办法降成本,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降成本之路。我们清楚地知道只有设备行了,材料行了,量产行了,成本降了,HJT电池才能成为主流技术。在与客户、与产业链一起逐步推动HJT产业化的过程中,迈为2021年的市占率进一步提高到70%以上,当年我们一共签订了5.8GW的HJT整线设备订单,HJT的产业化进程又坚实地迈进了一步。同年我们创下了多次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在光伏研发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家装备公司实现过,以往能取得这类成绩的都是权威的高校、研究所或是顶级的太阳能电池公司。
虽然HJT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但我们在这条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公司信实工业在2022年4月向迈为订购了4.8GW的HJT太阳能电池整线装备,仅这一个订单金额就超过迈为2021年营收的50%,这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的曙光。我们更加坚信HJT会成为下一代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会成为未来10年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平台。
上市近5年,迈为股份的市值超过了500亿元,是上市之初的10多倍了。近年来,我们除了在太阳能电池装备领域赢得很大的战略优势,还成为平板显示行业和半导体封测行业的顶级装备供应商。未来,迈为将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保持高效的研发创新,稳健成长,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泛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