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及校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校组织工作,全面提升我校参赛项目水平,现启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点项目征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对象
全体在读本、硕、博学生和毕业5年内(2020年6月以后)的本、硕、博毕业生。
二、参赛赛道及组别
校赛设高教主赛道(以下简称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两个赛道。其中,主赛道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根据项目所处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红旅赛道设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产业赛道待国赛通知及产业命题正式公布后启动。
三、主赛道参赛要求
(一)本科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正式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研究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正式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红旅赛道参赛要求
参加红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助力“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内容可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 人,原则上不多于 15 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即 2020 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产业命题赛道说明
(一)目标任务
1.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2.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参赛流程
1.命题征集
国赛通知发布后,产业命题赛道将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通常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且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命题征集时间约在4-6月,命题发布时间约在6月。
2.团队揭榜
企业发布命题后,参赛团队选择自己特长领域的项目揭榜参赛,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期间需联系发布命题的企业,确定具体任务需求、目标等,并在参赛期间,获得企业的认可。
校赛不设置产业命题赛道。有意参加产业命题赛道的师生,请密切关注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创新需求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通知,有条件的团队也可以尝试对接行业头部企业共设命题。
五、征集项目要求
1.项目需紧扣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体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制造业、农业、能源、数字技术融合等领域)。鼓励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场景深度融合。
2.项目须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真实合法,无违反法律法规或涉密信息(涉密内容需提前脱敏处理)。确保知识产权或物权清晰,严禁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或提供虚假材料,违者取消资格并承担法律责任。
3.每个项目仅限选择一个赛道,且参赛学校以团队负责人学籍/学历为准,具有唯一性。团队负责人及成员(产业命题赛道教师除外)年龄不超过35岁。
4.按大赛相关要求,结合大赛实际情况,一般高教主赛道项目负责人须有第一作者的科技成果(专利应当于2025年7月前公开、实审或受理),请各团队注意优化团队知识产权方案,合理布局。
5.高教主赛道,可发挥优势学科专业潜力,充分依托成果转化、课题研究、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等资源挖掘种子项目,跟踪毕业5年内的校友资源,多渠道收集挖掘创意和成果。鼓励我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与其指导的学生共同组建创业团队,由学生负责申请,将科研与创业结合,推动产学研落地。
6.因2025年大赛通知没有下发,现仅参考2024年大赛通知有关要求,最新通知下发后如有异同以最新大赛通知要求为准。
六、工作流程
1.赛事宣讲及学院遴选
鼓励各学院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赛事宣讲,并开展院赛遴选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可以提供赛事宣讲人员及评委资源。
2.材料提交
请各学院(部)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具有产业化潜力、创新成果的项目申报,本次重点项目征集采取单位动员与团队自行申报相结合,各学院(部)按征集项目要求推荐重点项目(建议不超过3项),并进行排序,排序不分赛道,于2025年3月31日17:00前提交排序后的项目汇总表,并打包推荐项目的材料(含报名表,商业计划书(word),项目PPT,视频(如有)等)发送至邮箱:cyxy@szu.edu.cn,邮件命名为:xxx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点项目征集汇总表。其他有意愿的项目也可以打包项目材料并发送至邮箱:cyxy@szu.edu.cn,若通过遴选也可作为重点项目给予扶持。
3.校级遴选
学校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择优立项,并将遴选不少于10%的项目直接晋级校赛决赛。未直接晋级的项目完善后可继续参加校赛初赛。
4.赛事培育
重点项目均可获得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给予的经费支持、项目辅导,团队搭建,材料优化等相关服务,也鼓励学院提供相关支持。
5.咨询方式
为了便于沟通,请相关项目负责人扫码入群。

如有疑问,请联系:
罗同学;17722310931(手机微信同号)
吴老师;电话:26958848
附件1:深圳大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点项目报名表
附件2:XXX学院(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点项目基本信息表
往届学习资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争夺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B2oYTEnk/?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深圳大学共青团委员会
2025年3月4日